戰後內政
** 標題及下文所指的「戰後」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**
一. 美國
戰債問題
協約國在戰時和戰後都不斷向美國借款,總數達百億美元,英、法等國根本無力償還,原想以德國的賠款還債,但德國亦無力賠款,各國於是要求美國削減戰債。
美國認為戰債與賠款不能混為一談,而且各國在戰後均補充軍備,不是無力還款,於是拒絕各國要求,向英、法討債,英、法向德國賠款,德國向美國借款賠償予英、法,英、法即用來還債,形成「美金旅行」。
美國的經濟大恐慌
原因:
美國的生產力超過其消費力,市民購買力弱,商業制度漸趨崩潰。
各國提高關稅,美國貨物在國際市場大受打擊。
美國政府的信貸太濫,投機風氣熾盛,股票與資產之表值遠在實際價值之上。
世界各國從事復興建設,經濟不景的浪潮輾轉波及美國。
經過:
1929年10月,紐約華爾街股市急跌,商業蕭條,物價低落,工廠倒閉,失業人數高達1200萬,並迅影響至歐州,以德國受害最深。
對戰債的影響:
1931年美國總統胡佛得到協約國的同意,賠款及戰債一律緩付一年。
1932年德國與協約國簽訂「洛桑公約」,將賠款總數減為30億馬克,同時約定對美戰債未解決前暫不批准「洛桑公約」。
結果:賠款與戰債問題糾纏不清,最後不了了之。
羅斯福(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)的新政
他推崇英國凱恩斯之經濟學說,認為美國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在於整個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失調,因此把新政的方針訂為「救濟、復興與改革」(relief, recover and reform)。
二. 法國
經濟困難
經濟重建
- 從德國收回亞、洛兩省,它們都是鐵、煤、鉀的重要產區,對工業改進幫助極大。
- 1926年,法國政府改革稅制,使早期的公債得以解決,而法國的工、農業亦有所進展
- 政府制定的勞工法例及社會福利制度均有助經濟重建。
政治
- 政黨林立,內閣常以聯盟方式出現。
- 法國的共產主義者追隨國際共產主義的路線,資產階級因恐怕共產主義而支持右傾的保守思想。
三. 英國
經濟
戰後經濟困難,外債累累,商業蕭條,工廠倒閉,失業人數激增;1922年略有好轉,1929年的美國經濟恐慌,嚴重打擊,1931年才開始恢愎繁榮。
政治
與自治領關係的改善
1926年的帝國議會宣佈自治領(加拿大、紐芬蘭、南非聯邦、新西蘭)與大不列顛本國地位完全平等,同為大不列顛國協中的一分子,以英王為元首,自治領在外交上享有大部分自主權,內政完全自主。
1921年,英國承認愛爾蘭為自由邦,地位與自由領平等,而北愛爾蘭仍由英國統治。